2021年12月9日 星期四

 

我今日呢想教大家點樣免費可以得到比特幣 !
係冇風險,冇詐騙案,因為我已經超過100個朋友都透過呢個方法攞到少量嘅比特幣啦,當然佢有一個refer路program可以俾我哋可以賺多啲嘅....

jvdisjvjivdko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鞋底磨損4類型!揪出髖關節疼痛、腰痛、膝痛兇手 !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平時踩在腳下的鞋子,也能對身體健康發出重要警示!日本專業醫師指出,鞋底磨損的位置也可能與身體不同位置的疼痛有關,藉由觀察鞋底、搭配正確的改善方法,也許有助提早避免身體退化不適! 

腰痛、膝痛、肩膀痛原因可能來自腳跟



日本「足のClinic表參道」院長、整形外科醫師桑原靖表示,許多人雖然感覺腳部疼痛、不舒服,卻因為疼痛輕微或找不出原因而放任不管,久了很容易造成日常生活上的障礙。桑原靖舉例,拇指外翻的人會因為腳部疼痛而改變走路姿勢,久而久之,身體就會漸漸歪曲、容易失去平衡性而導致跌倒。

 

日本骨骼矯正師宮本晉次也表示,腳跟如果出現歪斜等問題,會讓身體難以保持應有平衡,容易影響脊椎、骨盆、豎脊肌、臀大肌等各處的骨骼及肌肉,甚至進而引起全身的肌肉都不穩定,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膝痛、腰痛、肩膀僵硬酸痛等問題,事實上也有不少人這些部位的疼痛是源自於腳跟。

觀察鞋底磨損情況可望得知腳部問題並著手改善



桑原靖建議簡單觀察鞋底磨損情況,幫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並著手改善。如果平時走路姿勢正確(腳跟著地,然後依序用腳掌、腳尖力量將身體前推),鞋底磨損部位應該以腳尖、腳跟後方最為嚴重,是為正常的磨損現象。 

 

 

而不正常的磨損情況,則包括以下幾種:

中心部及腳跟部磨損最嚴重



這種磨損情況常發生在長期穿著高跟鞋的人身上。桑原靖指出,腳跟高於腳尖的姿勢持續太久,會導致阿基里斯腱萎縮、變硬;此時再打赤腳或穿著平底鞋,僵硬的阿基里斯腱會被迫伸展,並往上影響導致身體後傾、駝背,長期下來可能引發腰痛。

 

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臨近馬拉松大賽,參賽者也在加課操練。但如果你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當心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勞損傷患,綜觀所有運動員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跑友便佔約76%。

跑友佔運動員患者76%

雙足承托了全身重量,除了要支撐軀幹,還要吸收震動,更要在走路和跑步時推進軀幹。足部結構既精密又強壯,一隻腳掌由26塊骨頭緊密拼合組成,再由超過100條韌帶和肌肉互相連結,既要穩定地承托壓力,又要有適當伸展度以方便走動。
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是足部最長的一組韌帶,由足底跟骨(calcaneus)像魚網一樣延伸至前掌的5根腳趾。靜態站立時,足底筋膜配合腳骨和肌肉承托起內足弓(foot arch);動態走路時,足底筋膜又會隨着走動時伸展和收縮,讓身體更有效率地移動重心。


在步行周期中,腳尖需要局部着地以推進軀幹,足底筋膜便起了相當大的穩定作用,稱之為絞盤機制(windLass mechanism)。當前掌的蹠趾關節(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向上屈曲時,由於足底筋膜橫跨整個腳掌,它便好像絞盤一樣,利用自身的張力將足弓拉緊鎖定,足部關節便可以維持穩定以推進身體。而在步行周期中的其他時間,足底筋膜會相對鬆弛,以幫助腳掌吸收體重着地時的衝擊力。如果大家也想感受一下足底筋膜的繃緊,可利用這個絞盤機制,將自己的大腳趾向上屈曲,便能感受到這組強壯的韌帶。

長站長跑 肥胖中年高危

足底筋膜炎,大部分都是慢性炎症,主因是筋膜過度勞損,足底筋膜日復日、年復年地承受走路壓力,結果出現重複性創傷撕裂,如果這些創傷未及時修復,便會出現慢性炎症。患者以中年人為主,如果工作上需要長期站立、走路,或身體偏重、腳部有先天性變形(扁平足、高弓足),便更容易出現筋膜炎。
另一高危群組,便是一眾跑友了。如果估算每個成年人每天要走一萬步,跑友一課練習隨時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跑步對於足底筋膜構成更大壓力,而且不少跑友急於操練,足底筋膜沒有足夠時間復元,重複發炎令筋膜留下傷疤,甚至鈣化,筋膜彈性愈來愈小,情况就有如一條已經硬化的橡筋,所以足底筋膜炎是一眾跑友最常見的腳部傷患。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點,多發生在足底筋膜和跟骨連接的位置,尤以跟骨內側(medial calcaneal tubercle)最常見,這位置也是整組筋膜壓力最大的地方。不少患者在早上起牀或在久坐後第一步踏地特別疼痛,部分人走路久了也出現疼痛。慢性炎症有以下數個特點:痛楚一開始時比較輕微但漸趨嚴重,沒有太明顯的紅腫,疼痛稍有好轉便再次發作等。

踩中骨刺致劇痛?未必關事

除了臨牀檢查,影像掃描也可以協助診斷足底筋膜炎的嚴重程度。在X光檢查下,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會出現骨性增生,俗稱「骨刺」。骨刺是骨骼為應付長時間過大的壓力而形成,都是由跟骨向足底筋膜的方向生長。很多人以為足底痛是因為走路時踩着骨刺,其實骨刺和疼痛並沒有絕對關係。骨刺形成只顯示了足底筋膜炎已經存在了好一段時間,屬於慢性炎症。而磁力共振(MRI)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足底筋膜炎的嚴重程度,包括筋膜有否增厚等。

2019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足底筋膜炎診斷方法

當患者腳底出現疼痛時,醫師為了診斷是否為足底筋膜炎,會使用觸診,確認痛點是否在腳跟或腳跟內緣。

進一步的檢查方式為超音波與X光檢查,超音波可顯示足底筋膜狀況,若有足底筋膜炎徵兆,足底筋膜會有增厚的情況;X光可觀察足部骨骼結構,確認痛感是否來自骨骼或關節因素,以確診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治療方法

在治療方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請患者多休息、觀察狀況,並且執行上述運動治療。除此之外,也可能使用以下幾種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

藥物可舒緩足底筋膜炎的不適感,常見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NSAID),或是口服皮脂類固醇 (corticosteroid)。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目的是透過電流(電療)、超短波等方式,刺激神經末梢,使擴張血管,改善患部血液循環,進而達到消炎與止痛目的。
包含運動治療在內,以上治療方法可通稱為「保守療法 (conservative therapy)」,大部分患者可藉此脫離足底筋膜炎的糾纏,少部分無法改善症狀者,則可能使用以下療法。

藥物注射

短期注射如皮脂類固醇、肉毒桿菌、自體血漿製劑等藥物,可改善患部的不適感,自體血漿製劑甚至有使患部組織再生的功能,醫生會視情況選用適當的注射藥物,患者應與醫生充分討論後再行治療。

手術治療

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生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小傷口,切開筋膜使其放鬆。

骨震波治療

這是利用體外震波刺激患部微血管再生,活化患部血流的治療方式,須長期執行(約三個月以上)才可能有成效。

平時做好各項足部保養工作,若有疼痛症狀,也應立即就醫治療,別讓足底筋膜炎阻礙了行動力,世界很大,不該寸步難行。
腳痛發作時,休息為上策。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足底筋膜炎發生的真實原因!

人們對於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了解甚少,醫療專業人員對於發生的原因也僅有一點共識,而且目前也無任何治療方式被證實是可靠的。足底筋膜是一條結締組織,沿著足部的底下,從腳跟連到腳指。此筋膜有助維持足弓的完整性並具有吸震的功能,此外,也扮演絞盤機制關鍵的角色。 ■ 足底筋膜炎不是發炎
(Plantar Fasciitis Is Not Inflammation)
足底筋膜炎以前被認為是「插在腳跟骨附近的筋膜在發炎」。英文字尾巴的「itis」意指是發炎的意思。但是,研究揭曉,原因在於組織因受創而改變引起退化(Degenerative),而非跟發炎有關
基於目前的了解,更精準的來說「足底筋膜插入端點的附近長期退化的狀況」,而非過度發炎所引起。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消炎藥及注射治療一直不成功,但也可能不僅足底筋膜炎,還有足跟疼痛的原因。
■ 不只是筋膜
(Not Just Fascia)
足底筋膜炎有關的庝痛是位在足跟底下,靠近內側的區域。但我們常常忽視是否是因為與足底筋膜共用插入的端點處的肌肉受傷了!看一下足底的肌肉,你可以看到屈指短肌(flexor digitorum brevis muscle)直接沿著足底筋膜上在運行。在腳後跟內側的部份有外展足拇肌(abductor hallucis muscle),一個十分重要的穩定肌。

目前還不能確定,足底筋膜炎發生的起源處。許多人被診斷出有足底筋膜炎的情況(骨刺、筋膜增厚),但他們卻沒有足跟庝痛的現象。比較客觀公正的說法是,位在筋膜深處的肌肉,由於張力出現問題導致疼痛,而非筋膜本身引起。肌肉在這個情況下所扮演的角色是接下來文章要討論的。
■ 過度使用的受傷
(Overuse Injury? )
足底筋膜炎的發生,最常見的理論就是不斷重覆拉扯足底筋膜,造成小撕裂不斷的發生,最後導致疼痛。而另一個常被引用的說法就是過度內旋(Excessive pronation)(足弓塌陷),因為它會增加足底筋膜運行機制的負荷。
儘管大家經常把錯推給過度內旋,但並沒有太多的證據顯示,足弓運作機制是發生筋膜炎的原因之一。部份的原因在於研究員很難能精確的測量內旋的狀況。這也可能意味著,足弓動作對於筋膜本身產生的拉伸,是不足以導致足底筋膜炎的。
■ 壓縮的作用
(Role of Compression)
動物的研究中表示,單靠反覆的機械性負荷可能不足以導致結締組織退化變性。組織變性(Tissue degeneration)更可能發生在血液供應不良的區域,或是結締組織中血液供應被切斷的區域。
足底筋膜插入端點附近的纖維軟骨(fibrocartilage)是另一個有趣的發現,纖維軟骨插入的端點是比較常發生彎曲及壓縮力的結構。彎曲及壓縮力可能是比拉伸力更大的問題所在。
足跟骨刺(Heel Spurs)一度被認為是筋膜炎的一特徵,但強而有力的新證據表示,足跟骨刺不太可能是足底筋膜炎所造成,他們是因為壓縮,而非筋膜的拉力。
■ 風險因子
(Risk Factors)
目前沒有單一的因素被認為足以造成足底筋膜炎, 目前研究中,有二個最常見的風險因子:
● 腳踝背屈幅度減小
(Decreased ankle dorsiflexion)
● 無運動習慣的人口,BMI值的增加。
(Increased Body Mass Index (BMI) in non-athletic populations)
二者都造成:
●  增加足弓的拉力
(Both lead to increased strain on the arch)
●  增加足跟的壓縮力。
(Both lead to increased compression on the heel)
當腳踝背屈的活動範圍(腳踝柔軟度)不足時,身體會通過增加足弓的動作來產生「代償(補償)」。因此,腳踝背屈角度減少,影響內旋及足底部面對拉力的方式。同樣,高的BMI也會增加足底的拉力,使得足弓的支撐發生超載的狀況。
如前所述,過度內旋也被認為是其中一個因素,但至今的研究結果仍未明顯證明。

在人體站立的時候, 這些因素彼此都相互關聯著。腳踝柔軟度明顯不足及高的BMI值,皆導致人在站立時,足跟的壓力增加。將重量維持在腳跟上也同時帶來足跟的壓力。但這意味著,足弓中的肌肉及韌帶並沒有被用來作為平衡身體重量。我懷疑,缺乏使用比過度使用更加危險。
除了以上的潛在的風險因子之外,有一個使這些因子相形見絀的因素「鞋子影響了足部的正常功能。
■ 主要風險因子:鞋子
(The Main Factor: Shoes)
有許多鞋子的設計,直接帶給足底筋膜異常的張力,並使得足部的肌肉不被使用。

鞋頭翹度/鞋尖高度(Toe Spring)
大多數七鞋子,前面的區域會有一個上翹的曲線,這個向上的曲線被稱為「Toe Spring」。相比於足部結構與功能的複雜,鞋子這樣的設計顯得粗製濫造。該曲線會產生一個搖擺的動作(Rocking Motion),讓穿的人可以讓重量從腳跟移轉到前足。這搖擺動作的設計是取代人們赤足走路時腳掌的動作,但事實上,人體足部的動作是無法被替代的。
有了這樣的設計,當你穿著鞋子在站立或走路時,大部份的時間你的腳指都是上提、離開地面。使得腳指處在處於延展的位置(Extneded Position),或說是呈現「背曲(Dorsiflextion)」的狀態。因為如此,腳指只有在腳跟抬起時才會接觸地面。

而「Toe Spring」設計做了幾件主要的事情:
● 讓腳底下的足底筋膜及其它結構維持在一個不自然的拉長位置。
(Holds the plantar fascia and other structures in the sole of the foot in an unnaturally elongated position.)
● 阻礙腳指抓住地面。
(Prevents the toes from gripping the ground.)
● 阻礙腳掌內部用來支撐足弓的肌肉進行收縮。
(Prevents the intrinsic foot muscles from contracting to support the arch)
● 阻礙肌肉及足底筋膜協助吸震。
(Prevents the muscles and plantar fascia from assisting with shock absorption)
● 可能切斷足底的血液循環。
(Possibly cuts off circulation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foot)
相較於穿鞋子走路,赤足走可以讓腳指接觸地面,並以更流暢的方式來進行行走,也能夠協助抓地面,提供足弓的穩定。
沒有內側肌肉的支撐,足底筋膜會處在異常張力的情況。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因為「Toe Spring」使得足底筋膜處於伸展的位置。(絞盤機制) 而當足底筋膜已經在伸展狀況,當足部接觸地面時,吸震的能力就會有限了。而足底筋膜上張力的增加,不僅涉及到腳指的動作受限,也影響到內內的肌肉。

應力遮蔽效應(Stress Shielding)
應力遮蔽效應是一個理論,描述著結締組織是如何發生受傷:「肌健曝露在一個低張力量的狀況下會逐漸產生問題。」這跟傳統認為過多張力會造成腳跟疼痛有著鮮明的對比。
這是有可能的,因為當我們穿上鞋子時,鞋子的結構讓足部沒有足夠的拉伸力並限制腳指的動作,導致足底筋膜或是內部肌肉的肌健產生退化。組織需要動作來保持健康!
鞋子不僅限制了腳指觸地的能力,而且也限制充分延長的能力。長時間讓足部固定在一個位置,當然可能導致組織退化的狀況。
※ 山姆伯伯翻譯Wiki對於「Stress shielding」的說明:
當去除骨頭正常的應力時,骨質密度減少。這是因為Wolff’s law:「健康人士或動物的骨頭會因為承受的負重而產生重塑的反應。因此,如果骨頭上的負重減少了,骨頭的密度會變低而且虛弱,因為不再有刺激讓骨頭持續的重塑來維持骨頭質量。
■ 不需要足弓垫
(Arch Supports Not Needed)
足弓不僅支撐全身重量,它也提供足下空間,讓神經及血液通過。足弓的結構是由二個端點來支撐,而非中間。鞋子中的足弓垫可以帶給足部支撐,這沒有道理,並可能影響到流經腳跟組織的血液循環。
缺乏柔軟度的鞋底(Inflexible Sole)
跟「Toe Spring」一樣的道理,鞋底太鋼硬也影響足部的自然運動。以下有所謂支撐性的跑鞋與赤款風格的鞋子相比:

支撐型的鞋款限制了很多動作,使得足部必須以特定的方式來進行運動。而它也幾乎沒有扭轉的能力,沒辨法與你的足部做完全的匹配。

足跟較高(Raised Heel)
大部份傳統的鞋子,腳跟比起前足會高出至少10mm。這也許不會直接影響到足底筋膜,但這是一個不合需要的設計:
第一,使得腳踝處在蹠屈(plantar flexed)的位置,導致小腿肌肉適應性的縮短。小腿柔軟度不足被懷疑是發展出足底筋膜的主要風險因素。
第二,影響人體足部分配重量的方式。

2013年8月22日 星期四

腳底痛治療

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

1. 什麼是足底筋膜 (plantar fascia) : 

足底筋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扇形厚纖維 。有別於一般大眾甚至小部分醫護人員的理解,它並不具備彈性 (non-yielding) 。這強健而穩固 筋膜組織,後方附著在跟骨 (calcaneum) 內側,前方附著在五個蹠骨頭 (phalanges) 上。作用是拉緊跟骨及足部,使腳底成一弓形,走路時,因承受體重而使這片筋膜拉力增加進而傳導至令足弓上升 (windlass mechanism) 。 它同時提供適當的扭力與彈性 , 並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是天然避震器。

2.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

這是十分常見的毛病。 在美國 11%的人口就患上足底筋膜炎。20-30% 的病人會同時患上雙邊 ( 左右 ) 的筋膜炎。大多數與體重過重及必須久站有關 。 男女性的比例沒有差別。一些身體結構上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 (flatfoot)、空凹足 (pes cavus)、足跟肌腱過短等等,或是職業上需要經常步行或站立例如教師及售貨員等,會使得足底筋膜在經年累月的伸張後造成傷害,並可產生拉扯性的骨膜炎 (traction periostitis) 及 拉扯性的骨刺 (traction spur) ,這就是所謂的足底筋膜炎了。走太多的路或經常在不平的路面走太久 (如走健康石仔路 ) ,這些都會使足底筋膜受傷,進一步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足底筋膜炎的病人若展嚴重到要手術介入時,我們會把受影響的足底筋膜作活組織檢查。化驗報告常發現到 纖維組織母細胞 (fibroblast) 的擴散和大範圍的結疤的組織 ( granulomatosis) 。足底筋膜亦會增厚,由正常 3.0毫米增厚到多達 15 毫米。當這繃緊的筋膜組織被拉扯和撕離跟骨,鈣便會沈積,跟骨骨刺 (calcaneal spur) 於是乎形成。
一般的見解相抵觸,跟骨骨刺本身不導致疼痛,但是說得更確切些,被撕的足底筋膜 及 慢性發炎 反而會 導致疼痛。骨刺是足底筋膜炎的一個標誌, 而不是一個原因!有足底筋膜炎的病人一半患有骨刺;可是跟骨骨刺經常存在 於無任何病癥的中年人,所以並不代表甚?。在X光攝影方面,約有 80%的足底筋膜炎病人的跟骨有骨贅,即俗稱骨刺,但是疼痛與骨贅沒有直接相關。磁振造影檢查 ( MRI) 可以發現患者的足底筋膜較一般人厚,跟活組織檢查 吻合, 但是亦與臨床情況沒有直接關係。

3. 足底筋膜炎病徵:

最明顯是早上起床第一腳踩下去時,會覺得腳跟一陣刺痛,而且無法走遠,約走半小時後,疼痛可獲得緩解,但若持續走二三個小時,疼痛又會再加劇。
跟骨的內側足底有輕度腫脹,用手去壓或足趾背曲 ( 大腳趾向上 ) 時,會感到疼痛。

4. 足底筋膜炎的治療

減低炎症

患者在走路或運動後如疼痛,可盡快在足跟及足底部位冰敷約十分鐘以避免筋膜進一步發炎。發炎徵兆明顯時,可服消炎止痛藥。 同時可運用物理治療,如超音波、熱療、針灸、透皮電子止痛機 及冰塊按摩來減輕疼痛及發炎症狀。
物理治療師最主要運用手法治療來處理足底筋膜炎:
1. 足跟痛點放鬆性治療 (trigger point release therapy):透過按壓足跟痛點來使其放鬆,並減少痛楚。
2. 按摩足底筋膜及小腿肌肉 (myofascial release therapy):透過按摩來鬆弛過緊的足底筋膜及小腿肌肉。

如果上述的方法試了幾星期都無效,可以考慮在疼痛點打入少量的類固醇,如此便可以使疼痛改善很多。有些病人常誤解使用類固醇非常可怕,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其實這觀念 太過悲觀了!在骨科醫生的適當使用下類固醇是可以治好病又沒什麼副作用的。每次注射需間隔一至兩週,並不超過三次,且位置需避開足底脂肪墊,以免造成不良 後果。但若由無經驗的醫生肓目注射有可能導致足底墊的脂肪萎縮 (fat pad atrophy),反而加劇疼痛。記住不要去完 A醫生打針後又到 B醫生打針,足底筋膜斷裂可麻煩了。

加速修複

現在有醫生把治療腎臟泌尿結石的震波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reatment, ESWT) 應用在治療肌腱筋膜病變及骨折未癒合 (non-union) 等 併發症,有不錯的療效。震波可促進組織代謝、循環,同時有止痛與組織修復作用,不需開刀亦沒有傷口,是病人新的選擇。

手術治療

只有極少數病人經上述治療整整一年都沒有效用,相信延續同樣治療未必再有效。這時,骨科醫生會才考慮手術治療。以開放式或內視鏡足底筋膜部份切開術為主, 絕大多數患者都可以得到滿意的改善。而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傷口較小,只要一公分左右,恢復比傳統方法更快,傷口疼痛也可大幅的減輕。 但我們的經驗及文獻報告都指出超過98%的病人無需手術介入。

5. 足底筋膜炎的日常照護:

要處理好足底筋膜炎,首先是要除去引發疼痛或加重疼痛的原因。
1.如工作上需久站的人,得減少站立的時間; 跑步等運動不應太多太快,患者也不要赤腳走號稱能足底按摩的鵝卵石健康路 。
2.減輕體重的負荷,盡量少背著重物。體重太重要考慮使用枴杖。
3.鞋具改良包括良好的足弓支撐 (arch support) 、足跟杯墊 (heel cup) 、或治療鞋墊 (functional orthosis) 。改良了的鞋具可以有效減少足底筋膜受體重的伸張,藉此減緩重複牽張對足底筋膜產生之傷害。 同時盡量少踩硬地板,及用力踏地 。 

防止炎症

每天局部熱敷,一天 2 ~ 3 次,每次約 10 ~ 15 分鐘。 每次步行後可在腳跟冰敷,每次約 10 ~ 15 分鐘,可以減少炎症發生。
因足底筋膜炎的發生會促使足跟肌腱(即小腿後肌肉 , tibialis posterior )縮短,增加對足底筋膜的拉扯力,使足底筋膜的發炎症狀更加惡化。所以在運動治療方面,建議患者平日在家可多練習一些能回復足底筋膜及足跟肌腱肌肉柔軟度 甚至乎強化的運動。足底柔軟操 :

1. 推牆式 :

立姿脫鞋,患者以 45 度左右靠牆,患肢在後,腳跟不可離地,以身體重量壓迫患腳達到略感疼痛的程度為止, 維持 15 秒再休息 5 秒,重覆 30 次,一天做 3 ~ 4 回,這樣可增加足底筋膜和足腱的柔軟度,使其較不易受傷。 (如圖一)

2. 階梯操的方式

手扶欄杆,兩隻腳踩著樓梯,但只踩一半讓後腳跟下垂,以身體下壓,使能伸展到足底及小腿。(如圖二)
這兩個運動能增加足底筋膜及足跟肌腱肌肉柔軟度 。

3. 足趾內肌運動 (intrinsic toe exercise) 

這兩個運動能強化足趾內肌及足底筋膜。
1. 坐在一張椅子上,把腳平放在一塊毛巾上,使用你的腳趾用力令毛巾彎曲, 維持 15 秒再休息 5 秒,重覆 30 次,一天做 3 ~ 4 回 。
2. 坐在一張椅子上,把腳平放在一堆波子上,使用你的腳趾把波子拾起。每次拾起 80 粒波子, 一天做 3 ~ 4 回 。


另外,也有人使用夜間支架 (nocturnal bracing) ,來使足底筋膜整晚都維持在拉長的狀態,但效果則是因人而異。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腳底痛

       很多人都有過腳底疼痛的經驗,常常都是早上睡醒起床下地或久坐站起時,踩在地上走路的前 幾步路最疼痛,有時簡直可用痛徹心肺來形容疼痛的程度。短距離走了幾公尺後,疼痛情形可稍微減輕;但若再經過略長一段路程的行走後,腳底又開始不舒服了, 以致於怕痛而不敢走路,造成身心壓力與精神負擔,這就是腳跟痛典型的症狀表現。



       腳跟痛是因為腳跟長期承受重物負擔,以致造成腳跟部位的慢性疼痛。腳跟痛之所以會造成許 多人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疼痛的部位是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活動一定要使用到的部位─腳底。因此,這個疾病也好發在每天需長時間站著或走路、跑跳等不同工作或 職業的人,例如老師、美髮理容業、工廠作業員、軍人、田徑及球類運動員、外科醫師...等。

        腳痛症如此的難纏與不好治療,要認識這個疾病,首先我們得了解腳跟附近的解剖構造及生理功能。由於腳底係步行時身體重量的傳遞所在,所以腳底(尤其腳跟附 近)有厚厚的脂肪墊來作為重量的支撐。在脂肪與跟骨之間有滑液囊存在,腳底蹠腱膜及屈趾短肌附著於跟骨結節前方,跟腱,俗稱「腳後筋」,是身體最厚且最強 韌的肌腱,它是由小腿肚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所形成的共同肌腱所構成,並與附著在腳底的蹠肌腱及蹠筋膜聯結。下肢關節的跑跳等活動皆須由上述提及的軟組織等 結構來分散消除身體活動時的震盪力及來自地上的反作用力。

        腳跟疼痛究竟涵蓋有哪些臨床的疾病呢?簡單分成腳跟後及腳跟底兩大部位的疾病。跟後痛包括跟腱炎、跟後滑囊炎、跟腱撕裂傷,跟底痛包括脂肪墊挫傷、跟底滑 囊炎、蹠肌腱炎、蹠腱膜炎...等。而腳跟疼痛就以蹠腱膜炎最常見,其症狀也最典型。蹠腱膜炎的發生係因為腳跟長期負重影響,蹠肌腱或滑液囊與跟骨的反覆 摩擦刺激,造成腳底附近的軟組織及脂肪墊磨損,日久在跟骨形成鈣化甚至骨化而變成骨刺。蹠腱膜受到日積月累的牽拉,跟骨結節受到壓迫刺激,引起蹠腱膜附著 處的發炎反應而疼痛。

        腳跟痛多為慢性的損傷性疾病,所以腳部腫脹不明顯,外表也不紅不熱,有時可在腳底跟骨內側結節處有明顯壓痛,有時疼痛沿腳底蹠腱膜向前足部腳趾放射,走在 不平的路面或踩在碎石路時會產生劇痛。腳跟疼痛較嚴重的病患甚至在休息或夜間時也會疼痛,又稱「靜止痛」,一般認為這是由於長期的重力負擔導致跟骨內壓增 高有關。臨床上,很多醫師會以X光下的跟骨結節骨刺來斷定足跟部位的疼痛,但事實上,足跟痛不一定是骨刺所致,骨刺也不是足跟痛的唯一原因,許多病患沒有 跟骨骨刺卻也有明顯的腳跟痛。

        腳跟痛的治療主要是要有詳細的理學檢查及診斷為根據,許多病患只要少走路、減少患足承重,減少站立及行走,穿厚底有彈性的氣墊鞋,或吸震力佳的矽膠材質鞋 內腳跟墊,或鞋墊正對痛點處挖洞以減輕或避免對患部壓迫。另外也可藉助物理治療的超音波、低週波電療、熱水浸浴、大腿後肌及跟腱的拉筋伸展運動、對疼痛部 位注射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等。

        若經過以上的治療仍無法取得很好效果時,這時就得考慮腳跟痛的原因是否來自骨盆或脊椎軀幹的問題,常常很多久治不癒的腳跟痛患者,其疼痛的病因是由於軀體 兩側及兩下肢的肌肉張力不對稱所致,例如脊柱側彎、腸薦關節損傷、長短腳、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等疾病,所以兩腳負重比例不均勻,才有一腳的腳跟 長期承受過重的負擔而發病。足見,腳跟疼痛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病因多元化的一個毛病,腳跟痛僅是表現出來的基本症狀,其確實病因仍須詳細的問診與身體檢 查才能查知是否有其它關節部位的問題,如此才能有最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