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腳底痛

       很多人都有過腳底疼痛的經驗,常常都是早上睡醒起床下地或久坐站起時,踩在地上走路的前 幾步路最疼痛,有時簡直可用痛徹心肺來形容疼痛的程度。短距離走了幾公尺後,疼痛情形可稍微減輕;但若再經過略長一段路程的行走後,腳底又開始不舒服了, 以致於怕痛而不敢走路,造成身心壓力與精神負擔,這就是腳跟痛典型的症狀表現。



       腳跟痛是因為腳跟長期承受重物負擔,以致造成腳跟部位的慢性疼痛。腳跟痛之所以會造成許 多人的困擾,主要原因是疼痛的部位是在我們每天日常生活活動一定要使用到的部位─腳底。因此,這個疾病也好發在每天需長時間站著或走路、跑跳等不同工作或 職業的人,例如老師、美髮理容業、工廠作業員、軍人、田徑及球類運動員、外科醫師...等。

        腳痛症如此的難纏與不好治療,要認識這個疾病,首先我們得了解腳跟附近的解剖構造及生理功能。由於腳底係步行時身體重量的傳遞所在,所以腳底(尤其腳跟附 近)有厚厚的脂肪墊來作為重量的支撐。在脂肪與跟骨之間有滑液囊存在,腳底蹠腱膜及屈趾短肌附著於跟骨結節前方,跟腱,俗稱「腳後筋」,是身體最厚且最強 韌的肌腱,它是由小腿肚的腓腸肌及比目魚肌所形成的共同肌腱所構成,並與附著在腳底的蹠肌腱及蹠筋膜聯結。下肢關節的跑跳等活動皆須由上述提及的軟組織等 結構來分散消除身體活動時的震盪力及來自地上的反作用力。

        腳跟疼痛究竟涵蓋有哪些臨床的疾病呢?簡單分成腳跟後及腳跟底兩大部位的疾病。跟後痛包括跟腱炎、跟後滑囊炎、跟腱撕裂傷,跟底痛包括脂肪墊挫傷、跟底滑 囊炎、蹠肌腱炎、蹠腱膜炎...等。而腳跟疼痛就以蹠腱膜炎最常見,其症狀也最典型。蹠腱膜炎的發生係因為腳跟長期負重影響,蹠肌腱或滑液囊與跟骨的反覆 摩擦刺激,造成腳底附近的軟組織及脂肪墊磨損,日久在跟骨形成鈣化甚至骨化而變成骨刺。蹠腱膜受到日積月累的牽拉,跟骨結節受到壓迫刺激,引起蹠腱膜附著 處的發炎反應而疼痛。

        腳跟痛多為慢性的損傷性疾病,所以腳部腫脹不明顯,外表也不紅不熱,有時可在腳底跟骨內側結節處有明顯壓痛,有時疼痛沿腳底蹠腱膜向前足部腳趾放射,走在 不平的路面或踩在碎石路時會產生劇痛。腳跟疼痛較嚴重的病患甚至在休息或夜間時也會疼痛,又稱「靜止痛」,一般認為這是由於長期的重力負擔導致跟骨內壓增 高有關。臨床上,很多醫師會以X光下的跟骨結節骨刺來斷定足跟部位的疼痛,但事實上,足跟痛不一定是骨刺所致,骨刺也不是足跟痛的唯一原因,許多病患沒有 跟骨骨刺卻也有明顯的腳跟痛。

        腳跟痛的治療主要是要有詳細的理學檢查及診斷為根據,許多病患只要少走路、減少患足承重,減少站立及行走,穿厚底有彈性的氣墊鞋,或吸震力佳的矽膠材質鞋 內腳跟墊,或鞋墊正對痛點處挖洞以減輕或避免對患部壓迫。另外也可藉助物理治療的超音波、低週波電療、熱水浸浴、大腿後肌及跟腱的拉筋伸展運動、對疼痛部 位注射類固醇與局部麻醉劑...等。

        若經過以上的治療仍無法取得很好效果時,這時就得考慮腳跟痛的原因是否來自骨盆或脊椎軀幹的問題,常常很多久治不癒的腳跟痛患者,其疼痛的病因是由於軀體 兩側及兩下肢的肌肉張力不對稱所致,例如脊柱側彎、腸薦關節損傷、長短腳、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等疾病,所以兩腳負重比例不均勻,才有一腳的腳跟 長期承受過重的負擔而發病。足見,腳跟疼痛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病因多元化的一個毛病,腳跟痛僅是表現出來的基本症狀,其確實病因仍須詳細的問診與身體檢 查才能查知是否有其它關節部位的問題,如此才能有最好的治療效果。